陳醫師指出:“乳房攝影最大好處是可看到鈣化點,而鈣化點又是早期(零期)乳癌的重要表現。對於某些生長較快、沒有鈣化點的腫瘤,在豐滿緻密乳腺或年輕女性身上,無法偵測出來,因此就有所謂的「篩檢期間癌」。”
篩檢期間癌指的是在得到正常的乳房攝影篩檢結果後,於下一次定期篩檢之前,也就是兩次篩檢期間被偵測出來的乳癌。包含了以下兩種情況:(一) 遺漏性篩檢期間癌 (missed interval cancers):指篩檢時就存在、但因技術性或判讀因素而未被偵測出的乳癌。大多由於病灶在乳房攝影上的表徵判讀有困難。(二) 真實性篩檢期間癌(true interval cancers):指篩檢時無法經乳房攝影偵測出來的乳癌。可能因病灶在篩檢時並未表現出來,或篩檢時已存在,但因以下幾種原因而無法被偵測:1. 乳小葉相關的病變2. 沒有微小鈣化3. 乳房組織較緻密4. 成長速度較快的新腫瘤。真實性篩檢期間癌約占所有篩檢期間癌的65%–75%。許多研究皆指出,一般來說,篩檢期間癌可能較篩檢時發現的乳癌更大,惡性程度較高,生長較快而預後差,且較可能波及淋巴。
在加拿大一項長達9年(1994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的計畫中(發表於JNatl Cancer Inst 2011;103:1–9),研究人員調查了431,480位參與乳房攝影篩檢的50歲以上婦女後發現:篩檢期間癌通常被發現時已較晚期,病理上惡性程度也較高。尤其是真實性篩檢期間癌通常預後較不好,多為雌激素及黃體素受體陰性,且多為非乳腺管癌。研究結果也建議,應採取敏感度更高的篩檢儀器來偵測篩檢期間癌,並於乳房攝影外,結合更多不同儀器及篩檢方式,進行快速成長型腫瘤的早期偵測。
上述研究正好呼應了陳訓徹醫師之論點:“台灣乳癌好發年齡介於45至55歲,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點五,在此年齡層乳腺緻密,若乳癌組織沒有鈣化點,乳房攝影不易察覺,仍須借助於其他檢查,如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參加乳房攝影篩檢時也可諮詢篩檢單位,是否因乳腺較緻密而使敏感度下降,若是,應尋求其他篩檢方法。”
陳醫師也建議大家:“如何做個聰明的受檢者?首先要「知己」,了解乳癌危險因子,如家族史、月經史、服藥史、手術史,搭配年齡、乳房大小、緻密與否,選擇篩檢工具;至於「知彼」,則是了解各種工具優劣,充分與醫師溝通,並慎選核可的醫院。”
我十分贊同陳醫師的看法,在了解了自身的乳癌危險因子後,屬於高危險群或以乳房攝影檢查效果有限之女性,建議配合其他檢查方式,如超音波或乳房專用磁振造影(也就是乳房核磁共振或乳房MRI),以減少篩檢期間癌發生的可能。尤其是敏感度較高的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更是杜絕篩檢期間癌的一大利器。雖然陳醫師提到“核磁共振敏感度高但較昂貴,且後續切片非每家醫院皆可進行,因此不能全面推廣。”但對高危險群的女性來說,這樣的投資還是可以考慮的,至少可以‘知己’,全面了解自己的乳房健康狀況,減少未知導致的焦慮。
乳房專用型磁振造影已改進了全身型磁振造影假陽性較高,及對小腫瘤鈣化點偵測不夠敏感的問題,它的掃描焦點集中於乳房,可同時掃描雙側乳房、胸壁及腋下淋巴組織,且解析度更高,還可進行功能性判讀,對腫瘤行為進行分析,因此,其對乳癌偵測的敏感度(Sensitivity)較全身型磁振造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更為優異,且掃描過程無輻射、無擠壓、掃描時間短、判讀準確度(Specificity)更是大幅改進。目前全台已有數間醫院設有乳房專用型磁振造影系統,除檢查外更可做磁振造影導引的定位及切片,且願意增設此項設備的全方位乳房中心也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相信可為高危險群婦女解決篩檢期間癌的困擾!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理事長 陳訓徹醫師:乳癌篩檢 乳房攝影找出鈣化點。文章出處:聯合報2011.02.15刊登
․ Kirshet al.. Tumo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ammographic Detection of BreastCancer in the Ontario Breast Screening Program. J Natl Cancer Inst 2011;103:1–9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