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護波窈窕一夏─ 減重也能預防乳癌喔!


炎炎夏日來臨,愛美的女生們也開始進行瘦身大作戰,準備穿上清涼的衣服,秀出自己姣好的身材。但是,您知道維持健康的體重,不僅能讓自己外表好看,還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嗎?

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肥胖的女性不僅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在乳癌的治療上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轉移與死亡的風險。




一、 肥胖與罹癌風險

美國流行病協會專家在對6.2萬名更年期婦女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果顯示:婦女從十八歲後,如果體重增加超過二十磅,在停經後,與體重增加五磅內的婦女比較起來,前者得到乳癌的機率增加四成;而體重增加超過七十磅的婦女,得到乳癌的機會則增加兩倍。尤其是腰圍肥胖的婦女,將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與死亡率。

而另一項由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發起的計劃,在研究超過600件乳癌案例後發現,肥胖的女性在更年期開始之後,會提高百分之18罹患乳癌的機率。

更有研究指出,肥胖女性更易得到較為罕見的三陰性乳癌。多數乳癌為雌激素受體陽性,而較為罕見的三陰性乳癌,因缺乏雌激素、孕激素及HER2蛋白的受體,對傳統荷爾蒙及化學治療藥物效果較差,因此治療起來也較為困難。



二、 肥胖與乳癌治療及死亡率

丹麥的一項大型回溯性研究顯示,即使是早期乳癌,肥胖也會增加乳癌轉移及死亡的風險,病患對於化學治療與荷爾蒙治療效果也較差。研究也發現如果這些病患體重能夠減少10%,體內的estradiol、leptin及insulin會跟著減少,可提高治療效果。

於2003年至2005年期間在日內瓦(瑞士)地區中所有診斷出患有乳癌之患者中,有67%的肥胖婦女於手術後住院天數較正常體重婦女長。研究指出,肥胖會影響影像診斷、評估和管理,此外,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照護手術後所出現的併發症,因此延宕了隨後的放射治療及輔助治療。



三、 肥胖導致乳癌的可能原因

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研究人員逐漸釐清肥胖導致乳癌的原因。目前已知的可能機轉如下:

脂肪組織不僅可用來是儲存體內過多能量,也是一種內分泌器官,會分泌多種蛋白質進入循環系統來影響全身性的代謝。這些由脂肪組織所分泌的蛋白質統稱為脂肪細胞激素(adipocytokines),或簡稱為adipokines。目前已經確定的adipocytokines至少有14種。其中包括了血管生長因子(VEGF)、肝細胞生長因子、瘦素(Leptin)、腫瘤壞死因子(TNF-alpha)、抗胰島素激素(Resistin)及白介素-6(IL-6)等都會促進血管生長,而乳癌細胞靠著新生血管提供營養使腫瘤長大,所以當脂肪組織分泌過多促血管新生的激素時,可促進腫瘤血管新生,血流增加,進而刺激乳癌細胞的增生,使之惡化。



更年期前後,肥胖婦女之乳房除了乳腺組織外,其周邊基質大部分由脂肪組織所取代,這些為數頗多的脂肪細胞分泌大量脂肪細胞激素,直接且持續刺激周遭乳腺組織,易使乳腺細胞癌變。



1. 雌激素:肥胖會增加體內芳香酶的活性,使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激素,進而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尤其停經後之婦女脂肪細胞是雌激素生成之重要場所,如果脂肪細胞之數量大增,脂肪細胞生成之雌激素自然也會增加。多餘的雌激素在脂肪組織中積聚,並不斷被釋放進入血液,對乳腺組織產生剌激,久而久之可能引發乳癌,或進而刺激了腫瘤的生長。

2. 瘦素(Leptin):不僅能調控體內能量代謝及攝食行為,根據最近研究發現,瘦素還會刺激乳癌細胞及血管新生,也會使對抗細胞凋亡的基因表現增強,使腫瘤愈長愈快甚而不會凋亡。

3. 白介素-6(IL-6):以往的研究已指出白介素-6(IL-6)濃度與乳癌有明顯相關,而2007年Alokail等人分析101個受試者得知, 肥胖組女性的腰圍與IL-6呈線性相關,會增加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



由上可知,肥胖不僅提供了有利於乳癌形成的環境,還會影響罹癌後的治療效果,也因此,美國防癌協會建議女性若要減少得到乳癌的機會,最好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妥善管理代謝紊亂的問題,若能做到以下幾點,不僅可避免罹患乳癌,還可預防其他慢性疾病:

․ 多運動

․ 飲食均衡、少吃甜食、注意熱量及脂肪的攝取、節制飲酒

․ 儘可能不使用荷爾蒙治療法

․ 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保持適中的體重



若要預防乳癌,肥胖的女性除了要積極減重外,更要注重定期進行乳房檢查。若採用傳統的乳房攝影或超音波做檢查時,由於體型因素,容易造成肥胖婦女檢查時的漏洞或死角,現在有一種乳房專用型的磁振造影問世,可同時檢測雙側乳房、胸壁、腋下淋巴,以3D影像完整透視乳房組織,毫無遺漏,且檢查床台可承載體重高達500磅,因此可說是婦女乳房檢查的一大福音。



既然維持健康體重能‘護波’、‘窈窕’一舉兩得,聰明的女性朋友,記得要遵照以上原則進行保養,才能健康美麗同時兼具喔!



References:

1. Cleary, M.P. & Grossmann, M.E. Minireview:Obesity and breast cancer: the estrogenconnection. Endocrinology 150, 2537-2542 (2009).

2. Carmichael, A.R. & Bates, T. Obesity and breastcanc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east 13, 85-92 (2004).

3. Maskarinec, G., Woolcott, C., Steude, J.S., Franke,A.A. & Cooney, R.V. The relation of leptin and adiponectin with breastdensity among premenopausal women. Eur J Cancer Prev 19, 55-60 (2010).

4. Neilson, H.K., Friedenreich, C.M., Brockton, N.T.& Millikan, R.C. Physical activity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proposed biologic mechanisms and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Cancer EpidemiolBiomarkers Prev 18, 11-27 (2009).

5. Tilg, H. & Moschen, A.R. Adipocytokines:mediators linking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Nat Rev Immunol 6,772-783 (2006).

6. Hou, W.K., et al. Adipocytokines and breast cancerrisk. Chin Med J (Engl) 120, 1592-1596 (2007).

7. Deglise et al.. Impact of obesity on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4 July, 2009.

8. Margot P. Cleary, Michael E. Grossmann. Obesity andBreast Cancer: The Estrogen Connection. Endocrinology. 2009 Jun;150(6):2537-42.Epub 2009 Apr 16.

9. Alokail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in premenopausal women. CardiovascDiabetol. 2009 J un 23;8:33.

10. HOU et al.. Adipocytoki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Chin Med J 2007;120(18):1592-1596.

11. 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cisc.twbbs.org/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48&blogId=1

12. 中時健康 達人部落格 張金堅教授

http://health.chinatimes.com/blog/chang/index_at1677.html

0 comments:

張貼留言